祈风仪式之所以选择在九日山,原因之一是这里有一座昭惠庙,供奉着泉州地区第一代“海神”通远王。通远王原为乐山王、广福王,俗谓白须公,相传为在唐朝时隐居于南安与永春交界处的乐山上的老隐士李元溥。
他原是山神,在唐咸通年间,因帮助了九日山延福寺重修之事,特在大殿旁建祠供奉他的神像,于是有了“乐山白衣叟”掌管水运,能保航行平安的说法。
因此,每年夏四月、冬十月,百姓会在昭惠庙向通远王祈求平安顺利。百姓们相信通远还能镇海造桥。
北宋皇佑五年,泉州知府蔡襄造洛阳桥,因为洛阳江水波涛汹涌,所以在海边建了昭惠庙,迎九日山昭惠庙通远王的香火来此奉祀,借海神通远王来镇海造桥,洛阳桥昭惠庙的香火延续至今。
△洛阳桥的昭惠庙
02
真武庙:第二代“海神”真武大帝
真武庙,被称为“八闽玄天上帝第一行宫”,位于晋江入海口处的石头山上,是宋元时期,祭祀泉州地区第二代“海神”真武大帝的道教庙宇,也是古法石港的重要地标。
真武大帝,原本是中原地区道教神灵系统中“北方(位)”守护神,信仰传入泉州后,因为“北方”在中国五行学说中对应“水”,真武大帝就被泉州人塑造成为“海神”,具有镇海、保平安的能力。
如今,真武庙坐东朝西,依山而建,布局巧妙,主体建筑有山门、凉亭、大殿等,现存建筑为明清时期风格。
庙前台阶上,有一方明朝嘉靖十二年,晋江县令韩岳所立的阴刻楷书“吞海”石碑。“吞海”意为真武大帝气势可以吞海,也是古代泉州人敢拼敢赢、征服大海的真实写照。
在未知的海洋,收获和风险并存,古人借助真武庙的“海神之力” 来增加勇气,这是靠海生活之人,坚强粗砺却朴素乐观的人生哲学。
03
天后宫:第三代“海神”妈祖
泉州的22个世遗点中,天后宫是祭祀泉州地区第三代“海神”妈祖的庙宇,始建宋庆元二年,被认为是海内外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祭祀妈祖的庙宇。
妈祖原名林默,诞生于莆田湄洲岛,原本是宋代一位普通的海滨姑娘,以巫术助人急难而称善乡里,因救助渔民而不幸遇难,受到人们的尊敬。因其善行,她的名字在时间的长河里,非但没有消失,反而被民间奉为“千秋不朽”“万古流芳”。
妈祖从一位区域性海神,升格为全国性的海洋保护神,在信仰文化的传播和扩张中,都与泉州天后宫密不可分。
天后宫的位置十分显要,内通城区,外连海港,是蕃舶客航汇聚之地。通过德济门,可就近抵达晋江。这里是外来蕃商与舶来物品,进入泉州的第一站,也是出海人祭祀妈祖之后,顺着晋江通往江口码头或石湖码头前往海外贸易的第一站。
正殿里供奉天后像及诸辅神像,正殿前面的拜亭是举行妈祖祭祀活动的场所,海内外信众一般在妈祖诞辰日(农历三月二十三)聚集此地。
似乎还能看见,千年前,泉州的先民怀抱着在此过炉的妈祖神像漂洋过海,秉承爱拼敢赢的城市性格,以海为路,开创出了一番新的天地。
出海讨生活,需要勇气和胆魄,更需要信仰支撑,海神信仰应运而生。
祈求信风护航、祈求出海平安、祈求保佑生命,三代“ 海神”各司其职,在漫长的岁月里,支撑着一代代泉州讨海人,在波涛之中,站立潮头,诉说人生海海,成就泉州海洋贸易的辉煌时代。
*部分资料来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