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友人帐》
日本盛行的“妖怪学”,处处有中国的影子
日本的妖怪少得可怜, 只占其总数的10%, 但他们对妖怪可是极其重视。
日本靠山靠水,在他们的文化中,妖怪多与山水相关。
像是雪女,传说被情人抛弃于雪山所化,常诱惑上山的行人,如果为她动情,便将他冰冻起来,也有说被挖去心脏。
当时人类无法解释的现象,多以怪力乱神之说,
而且通常造型都十分恐怖,使人望而生畏。
这也使得日本在恐怖片领域同样鹤立鸡群,象君是没少被吓哭!
而后,到了平安时代,文化上的交流,开始引进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
中国的妖怪便传去了日本,生根发芽,成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其中有三个中国妖怪在日本十分出名,直到今天依旧被人称道。
喜提国内 “出逃三怪”的名号。
图源:刘旦宅、杉泽
第一位: 天狗,说到天狗形象你能想到啥?
长鼻子、红脸颊、以及凶神恶煞的表情,叫“天狗”却一点也不像“狗”。
而起初传去日本的中国天狗形象,却是长相如狸猫,脑袋为白色,拥有一双会飞的翅膀。
图源:whonly
古时候缺乏天文知识的古人,
将 流星视作天狗,把 日食、月食、称作天狗食日(月)。
民间传说张仙射天狗。
当时日本天象异常,没人见过这番场景,人们非常慌张,觉得是不好的异象。
曾到访中国的遣唐使出面,向天皇解释到:“这在中国是个叫‘天狗’妖怪在作祟,不必过于担忧”。
天皇长舒一口气,搜噶,中国文化果然博大精深。
平安时代的《今昔物语集》记载天狗会幻化成佛、僧、圣人的形象,或附身于人类身上。
而后因为文化差异,日本凶兽天狗逐渐成了半神半妖的守护山神,亦正亦邪。
像是《千与千寻》里的汤婆婆便是以天狗的形象所创作。
第二位:个头不大,弓背屈身,长了个乌龟壳的 河童,
脑袋上有个槽,凹槽要保持足够的水分,干涸的话生命就枯竭了。
《河童之夏》
而它最早的来源,可能就是我国 黄河水神的河伯,水虎,
据说还是位返老还童的美男子。
图源:哗哗huahua哗哗
而到了小日子过的不错的日本,我们英俊潇洒的河伯,
不仅长成了这副尖嘴猴腮的模样,
还变成了不慎溺水的怨灵,成了为重生不停拖人下水的恐怖传说。
第三位: 玉藻前,当然这是她的艺名。
而它的 原名九尾狐源于中国的《山海经》、《南山经》,
拥有绝世神颜的它,曾也是同大禹治水有功的瑞兽。
图源:舍溪
结果在商朝,成了助纣为虐的惑蛊妖女。
图源:熵增可乐
原形毕露的九尾狐,中国是混不下去了,
这不东渡日本,又以一技之长,赢得了鸟羽天皇的宠爱与信任。
这天皇不吃不睡不理朝纲,身体也抱恙了,不被怀疑怎么可能?
被发现的九尾狐再次陷入逃亡,找到一个僻静山林,化做 “杀生石”。
而路过这块石头的人,都会被其妖气所伤。
图源:爱彼家
此外,还有像是九头蛇的相柳,到日本成了八岐大蛇。
传说,被大禹砍掉了只脑袋,灰头土脸的跑到了日本,杀伤掠夺,嗜酒成性。
这不,最终因酒丧命。
图源:零烛书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突然觉得日本妖怪都有一个共性。
就是奇能异怪,做着危害社会治安的事,最终被武力高强的武士赶跑或是擒拿。
而这些神通广大的武士,有个尊称: 阴阳师。
《阴阳师》手游
我们十分熟悉的这个角色,其实类似我国古代的 钦天监、太史局、司天局。
负责看风水、测方位、观天象、知灾疫。
天子可是授之天命,神通广大的他们就成了中间的传话人。
像电视剧中就总爱演:“天降祥瑞,大吉之兆啊。”
日本比中国更重视妖怪?
历史不如我们的日本妖怪,如今风靡全球。
而我们除了当作闲来的奇趣故事去读,从二改的玄幻故事了解一星半点。
真正去潜心研究是少之甚少。
图源:何墨修
日本有多爱妖怪?
他们专门为此开设 “妖怪学”专业,当成一种民俗文化,研究了起来,
发展也有130多年,孵化出了许多妖 怪学博士。
比如知名妖怪博士: 井上圆了编著了《妖怪学讲义》,
水木茂创作了《鬼太郎》、《恶魔君》等。
去年的东京奥运会开幕式,是不是吓退了不少人?
而这股神秘主义色彩主要因为:日本这个国家独立于孤岛之上,
人们在 闭塞的环境下倾向于对未知的幻想。
整个民族十分敬重自然, 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当作“神”来膜拜。
“天、地、木、水、火、雨、风......”皆是。
追求 物哀、幽玄、侘寂,将万物赋予灵性。
加上小岛上频繁发生自然灾害,
当时的统治阶层 无法科学地解释现象原理。
为稳固地位,只能将矛盾归于鬼怪,亦能够更好地掌握政权。
所以日本的妖怪文化进入到主流文化之中,使其得以衍传、演进。
随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未知的不断了解,对妖怪的恐惧慢慢减弱,
更多创作者将妖怪的形象变得柔和起来。
正好和 日本ACG文化同时驱进,以至于在不少作品中妖怪们都变得十分可爱!
谁不喜欢可可爱爱呢?这不,一下子就打开市场、风靡全球,也反哺到了中国。
子不语怪力乱神
反观中国,在历史发展中,常以 孔孟之道为主流文化。
儒家虽不排斥鬼怪之说,但其神秘莫测,看不见,摸不着的,无法进行实践性探索,
使得其并不被推崇到主流文化当中,只能作为 民俗文化,散落在民间,为之流传。
《西游记》的吴承恩、《聊斋志异》的蒲松龄,也多为仕途不得志。
加之,中国古籍的晦涩难懂,无法将妖怪文化汇成体系,鲜少有人严读细究。
《大圣归来》
而到了晚清,西方文化将唯物主义思想传入中国,鬼怪之说成了封建迷信,轻蔑抵制,
民国以后,以鬼神之说危害社会治安事件屡屡发生,不得不将其将视为“糟粕”而被取缔。
中国妖怪文学逐渐衰败凋零。
虽然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全盘否定,对中国传统文化伤害非常之大。
妖怪研究人张云表示:“尤其是对于中国的妖怪文化,我们经常说一句话,你泼洗澡水,连盆带孩子一块泼了,就是这种感觉,中国的志怪,妖怪文化里头可能会存在一些我们所说的什么封建迷信,糟粕什么的,但是它的绝大部分是精华,那我们不能因为中间有这么一些糟粕,把这个精华也彻底的给它去掉。”
中国妖怪的历史之悠久, 最早可以追溯到4千年前,
黄帝东巡至海边,遇到一只 神兽白泽。
图源:舍溪
黄帝向它请教天下鬼神妖怪都有哪些?
白泽说道:其共有 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种,
黄帝命人记录下来,编订成了 《白泽图》。
但书卷大多已经丢失了,只有为数不多的 敦煌抄本残卷。
如今我们更常提到的是 《山海经》,其本身也没有特别多的社会化意义。
只是简单介绍了,不同的妖怪面相如何,有何等神力,
妖怪形象也多是 器官拼贴,物种嫁接,使寻常生物异于常规。
以及最多介绍的便是它们的肉质鲜美,吃了能有怎样的奇效。
活脱脱成了一本美食杂志。
图源:杉泽
到先秦时,便 将巫术、祭祀、上古神话传说、原始宗教以及地理博物传说结合了起来,
后慢慢发展为 南朝志怪小说与明清神魔小说,增强了 妖怪的故事性,不再架空于生活。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也 成了日本学习研究的范本。
像是 《搜神记》、《聊斋志异》等一些脍炙人口的妖魔小说,被后世口口相传。
不同时期的妖怪,也因朝代的变更,而不断做出变化,具有时代的特征。
在多数志怪小说作品中,更多的也是在 映射人性黑暗面,鬼怪行为也常指代人的劣根性,
从 妖魔鬼怪可以道化为仙,仙亦能离经叛道、误入企图,
以志怪小说的形式,隐喻世人,引发深思,这是妖怪文学所具有的魅力。
在如今,我们逐渐健全的认知,不再被封建愚昧捆绑。
应该重新重视妖怪文学中的教育意义,
它同样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半壁江山,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遗产,
中国妖怪们该觉醒了。
- END -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每天早上6:30不见不散
喜欢请分享,满意点个赞,最后点「在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