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蘩

诗经·国风·召南〔先秦〕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完善

译文及注释

译文在什么地方采白蒿?在沼泽旁边的沙洲上。采来的白蒿做何用?公侯之家祭祀用。在什么地方采白蒿?在山间流淌的小沟中。采来的白蒿做何用?公侯宫里祭祀用。差来专为采白蒿,没日没夜为公侯。差来采白蒿人数多,完事就回家去。

注释于以:问词,在何处。一说语助。蘩(fán):白蒿。生彼泽中,叶似嫩艾,茎或赤或白,根茎可食,古代常用来祭祀。沼:沼泽。沚(zhǐ):《说文》:“小渚曰沚。”这里用为水中的小块陆地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这首诗里采蘩者的身份,历来存在多种解读。《毛诗序》提到《采蘩》是写贵族夫人恪守职责,认为夫人能主持祭祀,便是尽到了本分,因此将此诗视作贵族夫人的自咏之作,核心是讲其尽职参与祭祀的事。朱熹在《诗集传》中则说,南国受文王教化影响,诸侯夫人能以虔诚态度主持祭祀,其家中人记述此事来赞美她,将主人公定为 “家人”,这是对《毛诗序》的重要修正。但朱熹仍认为辛勤采蘩、早晚为公务忙碌的还是诸侯夫人,这与诗中传达的意境终究存在隔阂。​

固然,古代贵族夫人确实肩负主管宗庙祭祀的职责,却不会直接参与采摘、清洗、烹煮这类劳作。《周礼·春官宗伯》记载,世妇负责督促女宫提前做好准备,到祭祀时检查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关于《召南·采蘩》的背景,古代学者有两种说法:一说为祭祀而作,一说为养蚕而作。其主人公采蘩者的身份,历来也有很多说法。《毛诗序》曰:“采蘩,夫人不失职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则不失职矣。”是以为此乃贵族夫人自咏之辞,说的是尽职“奉祭祀”之事。朱熹《诗集传》则曰:“南国被文王之化,诸侯夫人能尽诚敬以奉祭祀,而其家人叙其事以美之也。”定主人公为“家人”,这是对毛序的一大修正。不过以为那辛勤“采蘩”“夙夜在公”的还是“诸侯夫人”,于诗意未免仍有隔膜。虽然古代贵族夫人确有主管宗庙祭祀的职责,但并不直接从事采摘、洗煮等劳作。《周礼·春官宗伯》称:“世妇,掌女宫之宿戒,及祭祀,比其具。”贾公彦疏谓“女宫”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召南·采蘩》是《诗经》中的一首诗,为一首反映人们为祭祀而劳作的诗,主要叙写为了采办祭祀所需的用来燎烧的蒿草,诗人大费周章地去寻找和采办的经过和完成祭祀过程的辛劳。全诗三章,每章四句,重章叠句,其主要特色在于前两章以一问一答出之,明显地受了原始民歌的影响;末章写其仪容,用“僮僮”“祁祁”,言语虽简,而采蘩者之仪态神情毕现。

猜您喜欢

衡门

诗经·国风·陈风〔先秦〕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

完善

九歌·礼魂

屈原〔先秦〕

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姱女倡兮容与;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完善

甫田

诗经·小雅·甫田之什〔先秦〕

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今适南亩,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

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臧,农夫之庆。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攘其左右,尝其旨否。禾易长亩,终善且有。曾孙不怒,农夫克敏。

曾孙之稼,如茨如梁。曾孙之庾,如坻如京。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粱,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完善